人事物的演化必與其物質載體同行,故精神發展的速度明顯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馬克思說的歷史唯物論〔下層結構會影響上層〕意思和馬思洛的五階段需求論模型所差無幾,古人也早提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飽暖思淫慾=先累積生理能量後驅動心理行為〕腦科學的研究亦證明人的決策會被生理狀態影響[意志力持久度受熱量高低支配]國力亦然:生產技術決定資源多寡-資源多寡決定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決定國力強弱。歷史之所以會出現治亂循環的週期就是因為上述的平衡被打破之故,儒家主張的道德仁義禮樂教化或明君昏君,反而是次要因素。
以文化為例,文字需要有載體才能傳播,現代資訊之所以能夠快速地流通是拜電腦網路的科技之賜,資料交流大量頻繁使得現在人有知識突飛猛進的錯覺。竹簡-紙本-電腦-網路,物質載體的改變根本地影響了文明的進展速度,古人之所以使用言簡意賅的文言文,和用竹片刻字的製作成本有關,和浪漫或文法發想無關。人類因性別而產生的社會分工也是奠基於此,某些女性主義者會強調那是父權教育的制約,但其實根本原因乃出自於兩性生理條件的差異。明顯的例子就是世界上的頂尖者男性佔了多數,大腦結構不同當然是來自基因的設定。可以想見又會有人拿出那是父權社會打壓女性所以女性成就有限之類的論調,這種已經變成老梗式的反駁了。因為優劣性是種雙面刃,除了頂尖者外不良者的比例一樣是男性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例如犯罪人口男性也佔了8成的比例,這時女性主義者又該做何解釋?女性之所以在各領域及歷史上一直都是不被注意和記載的隱性人口,其實是因為她們不屬於極端值。
性別差異的另一個證據則顯見於婚戀普遍是男大女小配,因為同齡的男女相對比較下女生早熟男生晚熟〔法律訂定可結婚年齡女生早兩年即源自於此,結果女權團體跑出來吵性別歧視之類,還真無言〕若同齡或女大男小容易產生心智水準的不對等,而女性的青春期又短於男性〔更年期 女約50男約65〕這種不協調的情況自然容易分手,而且可以肯定是女生損失較大。雖然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多 5歲以上,女大男小在這點上是有利的,惟質比量應該更重要。若以成熟度及青春期為標準,現實的情況是多數人默默地在遵循這個法則。人類是萬物之靈,為何要被肉體控制?類似的觀點已經變成一種泛道德論式的老梗,架空式的主張無益於群體的發展。適度順應現實條件才是對的策略,而不是認為人的精神力有多強大,可以禁得起考驗或改變大自然之類。生命的痛苦正因為缺乏認識自己的工具,順著天性各從其類發展,絕對優於揠苗助長,依循自然法則而活,比試圖對抗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