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心理學的實驗結果,歸納出人的大腦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型,稱為系統一<捷思法>及系統二<後驗法>。系統一是屬於<自動導航>執行順位先於<人為操作>的系統二,換言之,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模型,已被證明錯誤,因為人性是主觀的價值偏好走在前頭,當本身好惡不明顯或差不多時,客觀計算的想法才會出現。若我們把決策品質分成三個層級:妥協解(60分)滿意解(75分)和最佳解(90分)基本的大原則是:當你是菜鳥時必須使用系統二,成為老手後才能倚靠系統一。
系統一遵循的是:個體從過去到現在累積的經驗法則,且以情緒來當作快速索引的連結。換言之,人之所以會對各種人事物有某些好惡感,是生命歷程的整體加總,過去被貶為不理性的反應,其實是由於<資訊被直接轉化為感受>的緣故。例如老者在識人方面就像老馬識途,猜測往往八九不離十就是這個原因。凡是在特定領域長久浸淫的人,愈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因它已經被磨到八十分以上了。不過感性能力也不見得總是有奇效,例如當某人還是新手時,系統一帶給他的多為偏見和偏誤,很有可能只是自己的想像。
系統二依循論理法則,主要功能是在事後尋求解釋和演繹模型。很多事件之所以在發生後都可以講出一番道理,但事前根本不敢確定甚至完全看不出來,便是系統二的後見之明所致。後見之明雖有可能只是自行套用的錯覺,但不斷修正便逐漸生出先見之明,由系統二的有意識慢慢一層層地累積成下意識到無意識,最後形成一個人的背景知識。以騎腳踏車和游泳為例,從一開始皆是有意識的學習,待神經迴路鞏固後,不花心思就能形成反射動作。我們能發現,決策品質是藉由二個系統不斷交互使用,逐漸堆疊來得到提升的。
系統一的定義就是所謂的感情和直覺,會決定每個人的預設立場,不同的信念產生不同的視角,對人事物的看法自然隨之而來。系統二來自於大腦額葉,雖然位置處於演化的最頂端,然而卻像是末端系統,比之於生理和心理(爬蟲腦和哺乳類腦)對人體作用的比例,其影響力小於一成,意識雖然能夠反思世界,卻無法插手系統的自動功能,因為它們多由潛意識支配。以易經卜卦為例,占卜的起卦靠的是系統一,解卦則以系統二為主,非事件關係人的系統一,前文說過涉入不深時那些感覺多為偏見和偏誤,並不是有信效度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