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的寡頭鐵律說:眾人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最後的決策權就慢慢集中在少數人手上〔通常是利害關係者〕而資本主義之所以會取得壓倒性的勝利,也是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遠火還燒不到我>的人性使然。若那些卡到位的少數人師心自用[外圍團體和媒體等第四權也因為利益變成共犯]這種現象在歷朝歷代的皇室裡不斷發生,少數人為了爭權奪利互相攻伐,牽連無關的士兵和百姓大量死傷,相對多數這方難道都沒辦法發動制裁嗎?我們從歷史上學到的教訓就是人性千百年來似乎都沒什麼進步。
馬克思預期的無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沒有發生,是因為資本主義還未發展到惡性競爭,造成貧富差距極大的臨界點,很多國家在狀況變糟之前就會靠社福制度來平衡,用重整比例的社會主義調和資本主義所產生的缺陷。而共產主義發展不起來,則是主客觀條件沒有滿足的緣故:主觀是指人的我執心態沒有放掉,客觀是指某種能源或資源多到不虞匱乏。前者就是認為土地屬於人類,而人類不屬於地球的心態,有土斯有財是最原始的概念,圈地則是最原始的行為。自古以來,所有戰爭的起因幾乎都是政權之間在爭奪江山的支配權,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算自己並不需要那麼多時也要囤貨居奇。後者的例子則有水,以地球角度而言水不比土地珍貴,但在沙漠或乾旱地區,水可能比鑽石更值錢。也因為多數的能源及資源都是有限的,其供給又跟不上人類消耗的速度,所以共產主義頂多只能實踐在低階的物質需求而已。人只有在基本需求一層層被滿足了,對愈低層的東西其佔有慾會漸漸被釋放而走向分享,之後才可能繼續向上昇華。早期貧窮的集權國家想靠中央計畫式經濟的共產制自給自足,結果卻總是失敗也是因為<不會走就想飛>,農業社會生產力不足,大餅根本不夠分時何來均富可言?
分享哲學對人性來說是件困難的事,特別是認為連自己都不夠用時,物質層面尤其如此。小孩的玩具&大人的錢財,只有在自己<已滿足>時才會願意釋出一定的比例造福他人,好比企業家得先賺到錢然後才會開始思考做慈善求名聲。所謂<先愛自己的才能愛他人>,無私而利他的存在,往往是因為生命在之前的階段已經被滿足過,己身<對其需求已經超越>而產生的回饋行為,家庭就是最好的寫照。家庭圓滿,小孩長大後通常也會以同樣的愛對待下一代,反之父母功能不彰往往形成惡性複製,小孩長大後大多數人會變成社會問題的製造者,只有極少數的靈魂可以做得到逆增上緣&反向成就。精神和物質的運作模式剛好相反:若把<資源>分給別人=自己等量的損失,東西只會愈瓜分愈少;<資訊>的釋出則不會損失,甚至愈分享了解愈熟練,影響力愈大=用進廢退。能被爭奪佔有的只有物質,精神則是透過分享才會擁有愈多:比如愈多人認同你的想法或價值觀,則你在團體或社會裡的影響力愈大。真正的二選一不在專制或民主,而在物質與精神,一個執著於物質的世界觀,用什麼制度去運作都是無解。人的幸福感=擁有是分子/慾望是分母,問題一直都在精神分母而不是物質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