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的性理論和經濟學犯的錯一樣,從基本公設就整個出問題,以古典經濟學為例:一.人是理性的。二.人是自利的,而自利會達成公益[市場看不見的手理論]幾乎都錯得很離譜。例如腦科學和心理學早已證明人性是感性>理性,就是行為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說的優先順位:系統一>系統二。至於自利,經濟學採用見樹論,即思考模型是以一人為單位[不然沒辦法算]但人性既不見樹也不見林,它比較接近小團體思考[例如以家庭為單位]。認為市場可經由自利達到公益,則是所謂的跳躍推論,完全忽略環境條件是否滿足基本條件,同演化論充滿中間失落的環節。回到佛洛依德理論的問題,就身心靈來看就是只論述海底輪,那其它上面六輪呢?馬思洛都有五階段需求論,有只論述第一層的嗎?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佛洛依德的心理學偏聽得非常嚴重。
人性往往預設立場&成見太重,以致無法如實觀照。譬如常常有人會說,我才剛想到誰就遇到誰或他就打電話來,把說曹操曹操就到比喻為引力法則真實不虛。而實際上呢?一個人會突然想到誰,其實並非他起心動念的結果,通常是接收到了環境氣氛傳來的訊息,這叫預知或天外飛來一筆[典型的例子就是科學家的研究停滯,去放鬆散步等反而福至心靈]結果許多人卻錯誤解讀成,我想到什麼就得到什麼,犯了非常離譜的錯誤。科學公設常常是心物二元論,這種標準不能拿去套用到心理或意識上,因為物理的穩定性和心理或意識的穩定性尺度不同。量化經濟學之所以偏離現實,就是因為拿數學方法去套用在人身上,結果證明人性毫不科學。任何理論想要預測人的行為一定是一個範圍,不可能點對點。所謂的鐵口直斷只在數學和牛頓力學才成立[物理學稱拉普拉斯惡魔]因為人是活的不是死的。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上最困難的兩件事情,第一是將自己腦袋裡的價值觀灌輸給別人〔心〕第二是讓別人把口袋裡的錢掏出來送給自己〔物〕。這兩件事到底難在哪?原因就在於人的主觀偏好很難改變,不管你例舉再多數據或理由都沒用,而最快的方式是不要訴諸理性,投其所好就好了。比如腦科學的研究發現,人的大腦額葉皮質〔被認為是在演化位置的頂層〕會不斷接收來自邊緣系統的訊息〔例如杏仁核等〕其連結傳遞雖然是雙向的,但由下而上發出的強度>大腦額葉由上而下的強度。人的決策受感情影響甚於理性計算是一種科學上的證據,實務上亦存在額葉接收訊息的區塊被切除而失去決策能力的病人,一個沒了好惡感的生命不會是性情中人,它比較像只有分析能力的機器人。假設人的心智是多數情況下理性的二八法則,則二就是屬於激情時創造出的黑天鵝效應〔比例低影響又小的不用考慮〕為什麼依據常態分佈模型的預測總是失準,就是這個原因。
利益迴避制度在各領域普遍存在〔法律和運動的裁判等〕也說明了當理智和感情衝突時,前者的盾往往擋不住後者的矛。所以媒體為了收視率&銷售量就大量採用煽情的報導,後來就養成編劇話題甚於追求事實的市場歪風〔連續劇和綜藝節目等也是如此〕斷章取義&標題殺人變相成為記者的最愛,傳播業變成唯恐天下不亂的製造業。若以自然結構來比喻,土=理性&水=感性,當水泛濫時土只能疏導而無法完全防堵,換言之我們只能了解它然後釋放它。佛經說人類來自光音天,生命意識是光,而物理學證明光具波粒二元性[波=感性,粒子=理性]量子力學說萬事萬物在觀察它之前都屬於量子態機率波。波就宛如大海,粒子只是上面的浪,放棄一直在追逐粒子的微觀科學,改由宏觀哲學來描述生命模型,比較像對的選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