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上曾有一篇文章:某一階段的成敗只是插曲,並不會代表整個人生。這篇文的發心是出自於學生們普遍很在意國高中大學一路上聯考的結果,好像成績不滿意沒有選到理想的學校人生就會變成黑暗,於是引發了這樣的反思〔當然前提是非不可逆的重大挫折例車禍殘廢等,這類事件是真的會影響到往後〕老一輩的人總是信奉薪資累積論〔現在只有公家機關是如此〕卻不知滿足的前提條件是大環境的經濟得不斷地成長才行。只要產業結構改變出現轉業斷層,過去累積的都沒什麼路用,當歷史經驗無法預測未來時,一切都得歸零重新開始。
<找得到需求才能賺到錢>不管從事任何行業皆然,因為即使擅長某項財貨或勞務的輸出也不見得有<商業化的價值和可行性>。多數人只可能跟隨而無法創造市場,因為創造需大量燒錢直到養成消費習慣為止,公司若無充足的資本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就會提前倒掉〔就像散戶無法對抗股市大盤,只有銀彈充足的國際炒手才有可能〕食衣住行育樂愈前面的競爭者愈多,愈後面則是客群愈小眾。這道理如同考試報名人數或汽機車停車格:若大家都往缺多的地方擠就會造成反向選擇,而當數量達到動態平衡時就只剩質差有意義。這兩種相對力量的衝突拉扯最後會產生一個均衡點,舉凡勞資關係&買賣行為等皆然。邊際效益最大值之處通常是個謎,雙方不斷交流妥協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市場機制。
用電腦程式〔套裝軟體〕翻譯的效果如何?這個問題和學習某樣知識需不需要老師的意思是相同的,若多數人僅自己看書就能學會那學校是不需要老師的。電腦做得比人好的事是標準化作業〔公式〕使用的變通性基本上還是得靠人腦〔哲學稱為內涵與外延〕所以機器才會無法完全取代人力。標準化而非客製化是為了實現普及的方便法,缺點是人人可靠同一套教材學到 及格〔熟悉〕卻無法有更高的造詣〔通曉〕。光按表操課無法得到究竟法,與目前人類的大腦額葉演化程度一般,知道但總做不到〔口嫌體正直〕若是在傳承出現斷層之時狀況只會更糟,在談市場普及的可能性前技術水準就跨不過門檻了。生產和推廣間的距離就像神通不敵業力,反應了人類在知與行〔應然和實然〕之間的落差。
人潮是錢潮的必要條件,但亂槍打鳥式的人潮卻達不到充分條件。對街上路人隨機宣傳,效果不會比<在特定屬性的展場宣傳>要好,原因就在於目標族群的不聚焦。網路上的群聚性也是如此,比如在人數極少但主題明確的看板發問〔即使人氣不到十人〕所得到的回應品質,也比在常爆滿的混合式看板討論的效果好。少量多樣的散彈模式對整體而言有規模經濟的效益〔例如便利商店〕但對特性商品來說反而分散了注意力。單次消費重價值&數次消費重價格,尋人才&找客群都是為了想抓到對的那個人,它是除了研發技術外得花費最大的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