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學研究者都會計算命理程式的命造數,例如紫微約有26萬種命盤〔分男女就變52萬〕八字為其兩倍〔日柱有60甲子故非只乘以30〕而占星每四分鐘一命,若純依分類模型的數量定義準度,就會得出:占星>八字>紫微。然而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呢?若操作者分辨不出類型之間的細微差別,那麼存在可以分成數億種命的命理程式也沒用。例如占星合相差個位數以內〔愈外圍的行星愈是如此,生辰雖然隔了數日或數月但走的度數極小〕其實多只是<同類型但不同等級>的差別而已,廣義上一樣有共盤現象。
命理系統的準確率和類象定位的精細程度有極大的關係,愈能接近現實時則失真性愈低。多數人都有玩過模擬策略遊戲,以三國志為例,一代代的演進通常是往愈逼近真實的方向走,舉凡氣侯天災&國家建設&買賣物資&徵才練兵&戰爭地形等設計,都是務求到位性愈高愈好〔缺點是有時這樣會變得不好玩,畢竟遊戲是娛樂而非經營事業〕在遊戲中選擇相同的君主與舞台進入的玩家,類似某人誕生在相同時空立足於同一起跑點,然後在各種背景參數的作用下開始展開一生。而過程到結局間的操作方式[例取得寶物量〕才決定彼此的差異。
分類模型的關鍵在於解釋力,二小時質變和四分鐘量變在系統邏輯上並不相同:前者屬於波斷跳躍的階梯曲線,後者則是慢慢累積的漸進弧型。生物演化也是屬於前者[因後者的差異細微,無法實現環境上的自然選擇〕生物上的共盤為 DNA 只有同卵雙生一樣,指紋和掌紋則幾乎不重複[它為同基因內的隨機組合]同命盤者有一致的起跑點,卻不見得有同樣的終點。人們在生命的中後期自由意志會發生關鍵性的作用,和家庭無法選擇的幼年期幾乎無能造命有比例上的不同。預測模型所使用的演繹和歸納法是因,最後的果則由玩家去客製化。
共盤是命理模型被質疑的爭點之一,其實出生時間只是天時相同,還有地利及人和的因素〔家庭和國家差異,社會和自然環境差異就有差別了〕。同生辰者只是會有相似的起伏曲線,<分母相同&分子不同>會造成橘越淮為枳的品質變異,不會有兩片完全一樣的雪花。